查看原文
其他

当学习遇到困难,如何让理解稍慢的孩子跟上学习进度?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引光小站 Author 顽皮小海

-这是好老师2022年的第480篇文章-

建议老师和家长从作业、改错、复习、预习方面入手,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。



不同孩子的理解速度,确实有较大差异。在同样的环境中听课,有些孩子一听就理解得差不多,可以迅速上手做题;而有些孩子理解速度明显慢一些,仅靠课堂那一点时间,不太能把新内容理解清楚。 从这个角度,可以简单把孩子分为两类。 同样都是在课堂的知识瀑布下接水,有些孩子是“水桶”,而有些孩子是“矿泉水瓶”。虽然容量差不多,但大家的瓶口大小不同,导致单位时间内的进水量有很大差异。 

这种差异,一半来自先天的脑力遗传和思维方式,一半来源于儿时成长过程中的脑力开发。 无论是哪一部分,都属于当下很难改变的大脑硬件差异,大家不要想一下扭转,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学习风格(类似性格)接受下来。 

理解速度慢的学生,还能学好吗?


大家特别关心一个问题: 瓶口这么小(理解速度这么慢),是不是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呢? 其实远不是如此。就考试数据来看,保守来说至少成绩前20%的同学中,有接近一半都不属于接受能力很强、一点就透的“天分”学生。他们的课堂接受能力很一般,但考试成绩往往很好,稳定地处在前茅位置。 接受速度慢,凭什么成绩还好呢?这就要说到决定最终掌握程度的第二个因素了。 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,刚才的图中无论是水桶还是矿泉水瓶,都没有画它的底部(用省略号代替了),我们把这一部分补上,粗略来分也有两类: 

对于学习来讲,其实每个容器的底部,都不可能完全封闭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学过的知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忘。在这一点上,每个人差异极大。 有些同学课后巩固工作做得极好,学会的东西什么时候考都会,错的题也不会再错,这就相当于漏水极少。 而有些同学则相反,新知识只在刚学的时候记得,稍微过两周就忘得一干二净了,很多题甚至错了好多遍都不知道怎么错的,这就相当于底部的窟窿极大,时时刻刻在往外漏水。 所以,综合容器口和容器底的特征,我们可以用直观的形式把学生分为4类。

第一类:进水快漏水少。指那类一听就会,会了之后不忘,考试也不错的“学神”们。 第二类:进水慢漏水少。指那类接受速度一般,但扎实稳定、考试成绩较好的孩子。 第三类:进水快漏水多。指那类有些小聪明,学新知识的时候貌似理解很快,但稍过一段时间就遗忘厉害,做题考试各种小错误不断的孩子。 第四类:进水慢漏水多。指那类学东西很慢,勉强短期学会了也记不住,会迅速忘掉的孩子。 第一类学生,属于种子选手,可遇而不可求,这里不讨论。 第四类学生,在成长早期同时存在两大问题,一是思维方面没有很好地开发,导致大脑硬件发育缓慢;二是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。这一类学生需要特别关注。 本文重点要讨论,是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。这两类在总学生中的占比极高,也对各位老师、家长的教育最有指导意义。

理解速度慢的学生,该怎样教?

 
我们首先要明白,决定瓶子开口的,主要有两点: 1.天生遗传的脑力; 2.儿时的思维开发。 这两者均不是现阶段可以强力扭转的,因此,无论孩子表现如何,在这一点上先接受现状不要强求。有余力的话可以多做思维方面的引导,期望在5-10年的时间尺度内慢慢提升。 而决定瓶子漏水速度的,就没有这么多先天和历史遗留因素,属于可动手解决的部分:基础学习习惯的执行力度。 建议老师和家长从作业、改错、复习、预习方面入手,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学习习惯。 

作业方面

 ★作业不能缺,要交; ★★不要应付差事,乱猜乱写,实在吃力要复习课程后再做; ★★★独立思考,不会的题思考一段时间后,再考虑请教他人; ★★★★星号的难题,尽量不要轻易放弃。当时不会做,课后多花时间想想,实在不行对照答案去一步一步揣摩; ★★★★★模拟考试环境完成作业(限时、独立、一次性),完成后批改得分。根据明显问题,调整出最优的做题风格,锤炼应试技术(速度、耐力、准确性的平衡)。 

改错方面

 ★要改错题,要把错题标记好; ★★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; ★★★不要只看只听,自己独立输出一次,来验证是否真的会了; ★★★★隔一段时间,再独立输出一次,更加有验证意义。 

复习方面

 ★至少考前要复习。这个考前不是指前一天,而是考前1-2周,制定一个复习计划,每天重做一小部分错题; ★★错题后认真改错+考前复习; ★★★错题后认真改错+中期复习+考前复习。中期复习是指,错题改正后几个星期后,在适当遗忘的时候再重复验证一次,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理解,还是仅仅短期记住了。 在真正的教学中,这类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征。在讲新知识的时候,他们当堂课表现并不太好,稍微绕一点的问题,就不能回答得很顺畅,显然还未理解清楚。 但只要给他们1-2周的时间,在经历了一轮做题、改错、分析总结、复习之后,今后这方面的问题就再也难不倒他们了。无论什么时候,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考试,他们都能熟练而准确地解决。 可想而知,他们课后的复习巩固工作,做得有多扎实。这些工作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,全在于细节和坚持。 一些家长总爱问快速提升成绩的方法和窍门,可一查孩子作业,一学期都能缺交一半,错的题再做也都做不对,更别说什么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了。在这种执行力下,任何方法都不会有效果。 除了课后巩固扎实,其实还有一种提升课堂吸收速度的基础准备工作,特别适合这类孩子的使用: 

预习方面

 ★如果感觉自己目前听课已经有困难,需要开始增加预习环节; ★★课前把本课大致要讲的内容搞清楚,做到心中有数; ★★★把课堂上的例题提前做一做,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; ★★★★找到重难点问题,把精力重点放在这些疑难点的讲解上。 这相当于提前做了一个漏斗,套在了自己原本较小的入水口上,让他们有能力在课堂上吸收掉更多的内容。 

帮助孩子,找到真正的学习困境

 写这篇文章的初衷,是因为待孩子到高年级后,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,总爱去思维能力、理解速度、天赋等方面找归因,焦虑气愤但无所作为。 事实上,随着高年级的学习内容不断加深,大多数孩子肯定都会遇到一些困难,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现象,甚至是一种必然而重要的经历。因为大家一定会在初中、高中、大学甚至工作后,遇到数不清的困难时刻,这是很好的经历预演,大家需要慢慢习惯困难,习惯于运用毅力和智慧去突破困难,这是高层次学习的常态。 怕就怕搞不清楚原因、找错解决问题的方向。大家不要归因到说不清的虚拟名词上去(智商、理解力、思维能力等),因为这些即便真是原因,也是无法作为的,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。 让孩子去一条条做好改错工作、整理工作、复习工作、预习工作,真正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、每一个错题中去,在这些细节上寻找不足,努力提升。 我们没办法做到将孩子自己的瓶口变大,但至少可以让他们漏得少些,这就是对学习最大的帮助。 从结果上,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好学生都属于第二类学生,这个结果应该能让大家找到信心,这确实是很有效的,也是当下一条可行的路。 另外,把这些课后基本功做好,将使全科学习都受益。这些习惯与方法,是不分学科的,对初中的多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。 因为天赋这种东西,即便有,也基本集中在某个学科上,比如某些同学对数学特别感兴趣、能力也很强,这使得他数学很好。但这种天赋很难扩展到语文、英语等学科使用,因此单科特长生很多存在偏科现象。 而义务教育阶段是全科学习,仅依靠单科天赋,很难将全科学习都学好,最终还是要靠“通吃”所有学科的方法与习惯,才能获得最终优势。

来源 | “引光小站”微信公众号作者 | 徐俊海视觉设计 | 王荣佳责任编辑 | 李孜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